你可能没听过肖明瑫这个名字,但他的人生,可能就是下一个你我孩子的注脚。
这场“血案”的起点,只是一次图书馆里的抓痒动作。
但结果却是,它变成了一纸处分、一次保研失败、一场家庭悲剧,和一整个学校至今都不敢解释的沉默。
图书馆里的一只手,伸向了制度的漏洞
2023年10月,武汉大学图书馆。
男生肖明瑫被同学杨某媛拍下“抓裆”的视频,随后对方在网上发帖怒斥“恶心行为”,逼其写下“做了下流行为”的道歉信。
仅仅两天后,学校火速下达记过处分,通报内容模糊得像一篇没写完的检讨,唯一的实际作用就是拿学生的处分当成了“灭火器”。
没人看清事情全貌,处分就像秋风扫落叶般落在肖的档案上,而他的保研资格,也随之归零。
而他的爷爷,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网暴里,气病后不久就去世了。
谁也没想到,抓痒抓出了一个家庭的崩塌。
两年后,法院认定抓痒无罪——可人生早已塌方
2025年7月,法院一审判决来了。
认定肖明瑫“并无性骚扰行为”,抓裆动作来自于多年的湿疹疾病,且现场无任何针对性举动;加之事发时正在埋头学习法考,手边只有《民法总则》。
一位律师调侃:“自慰需要性幻想对象,你总不能指望《法考教材》引发生理反应吧?”
法槌落地,肖同学的“清白”总算在纸面上被还原。
但令人错愕的是,武汉大学却一句话没回应,处分的档案仍在,就像锈斑一样贴在他的人生履历表上。
更魔幻的,是败诉的杨某媛转头就在社交平台“炫耀读博offer”,高调晒出港校双证录取截图,还阴阳怪气地放话要“钉死肖某某一家”。
这不是剧情反转,这是现实用高跟鞋碾在一个家庭的伤口上。
副校长深夜“拜访”?这个高校不是哑巴,是装傻
有网友曝光了杨某媛论文造假的事,几天后,网友家门口来了四个陌生人。
其中一个自称是“武大副校长陆伟”,说是来“了解情况”。
可当这事闹到网上,学校突然否认派人,连本地警方也查无此人。
舆论哗然:“你们到底是高校,还是夜行侠联盟?”
与此同时,肖明瑫妈妈透露:学校当初赶着百年校庆,根本没细查,先处分平息舆情再说。如今法院判了还不改,反而护着那个发帖的。
有人说,处分下得比兔子跑得还快,撤起来却比乌龟还慢。
现实讽刺得不留余地。
从“被P遗像”到“博士offer”,键盘侠把案子P成魔幻剧
这两年,肖明瑫从“性骚扰嫌疑人”变成“社会性死亡典型案例”。
网上一堆“键盘检察官”P他遗像,说他是“有后台的权贵”,可事实是,他只是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
而杨景媛这边也没闲着。
先是被扒出她论文里虚构出一个不存在的“离婚法”,又发现论文数据逻辑崩溃、引用造假,还被质疑冒充名校校友,她本科其实来自三本院校。
但这都没能让武汉大学说一句话。
反倒是香港浸会大学在接到网友举报后,火速回应,“表示将依规调查其学术诚信”。
有网友气笑:“一个录取她的学校比培养她的学校还要负责?”
这不是个案,是高校行政“公共舆论稳定”的缩影
这件事表面是个抓痒冤案,但底层逻辑,暴露的是,当高校碰到舆情,学生就只能祭旗。
肖同学明明没有错,却因“涉黄热搜”被处理;杨同学明明败诉在前,却依旧可以拿双证、读博士。
学校怕“节庆舆情”,于是先处分息事宁人;法院还了清白,反而变成校方的尴尬,于是干脆装死不理。
这不是决策迟缓,而是把程序正义当成公关手册里的一页废纸。
有人总结得很扎心:
“武大处分,保质期百年,想撤销?等下一个校庆吧。”
真正可怕的,不是被抓包,而是被“沉默”锁死
我们该担心的,不是那个副校长半夜登门、也不是杨某媛炫耀读博,而是整个体系在面对错案时的僵硬和懦弱。
武大不回应处分、不回应论文造假、不回应副校长出访。
可要去到曝光人家门口,它的效率就杠杠的快。
这种沉默,比造假论文更能掏空高校的公信力。
有人讽刺:“武大精神?在舆情里静音了,在举报者家门口开机了。”
说得荒诞,但谁又能笑得出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