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初冬的内蒙古巴彦淖尔草原,寒风凛冽,天地苍茫。一支陌生的队伍行走在草原上,为首的是一名外国人,在他身后,是一群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的人,马匹背着许多医箱,显然,这是一支医疗队。
放牧的牧民们没见过外国人,以一种警惕的眼神打量着这群陌生的队伍。外国人看到一个中年牧民不停地在身上扣痒,便下马走到他面前,用夹生的汉语问牧民,“朋友,能将你衣服脱下让我们看看吧?”
牧民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但还是脱下棉袍,露出上身。外国人和其他人看了,大吃一惊:只见牧民身上全是脓疮!
他们又让另外一个牧民脱下棉袍,结果跟这名牧民一样,身上都是暗疮。
外国男子叹了口气,对其他人说:“看来情况比我们预想的要糟糕。”
这名外国男子就是著名的美国籍医生马海德,他是受命带领医疗队,专程从北京来到蒙古草原,为牧民治疗性病(主要是梅毒)的。
是的,你没看错,彼时蒙古的梅毒已经泛滥成灾,因为这种性病,蒙古族快到了灭绝边缘。
马海德医生率领医疗队来到内蒙古
1
接下来几个月,马海德医生和他的医疗队走访了蒙古草原大大小小的旗,调查结果触目惊心,糟糕的情况让整个医疗队倒吸一口冷气,甚至是绝望。
乌拉特前旗2200名牧民中,86%感染了性病;
呼伦贝尔盟:1933-1950年间,陈巴尔虎旗人口减少41%,东新巴旗减少26%。
随后三年的大范围排查更显示,全内蒙古1.6万余名牧民的患病率高达48%。
牧区平均感染率57.47%(1950-1953年普查数据)。部分地区高达70-80%,个别村庄(如库伦)300户中仅1户未感染。
蒙古族女性感染率(65-67.7%)显著高于男性(46-51%)。
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清初40万人口,到1949年仅剩8万,200年间减少80%,梅毒是主因。
这样泛滥的性病,给蒙古族的延续造成的结果,是极其严重的——
先天梅毒儿童占比,达到25-28%(15岁以下儿童),15岁以下的孩子里,每4个就有1个患先天性梅毒,近一半婴儿因母婴传播夭折;妇女不孕率超过30%,每10次妊娠就有1次是流产或死产。民谚“千里幼儿少,白骨遍砂梁。风吹草低见牛羊,不听小儿喊声娘。”广泛流传。
青壮年感染率近70%,其中30%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牧区的生产体系几近瘫痪。
2
看到这里,你们肯定会奇怪,蒙古,地处中国版图边陲,这种脏病怎么会泛滥成灾?
原因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