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00后大学生站在卢沟桥上,兴奋地指着飞驰而过的高铁喊:“快看,复兴号!”如今,“卢沟桥上看高铁”成了热门打卡点。就在桥边的抗战纪念馆里,一个特别的展览吸引着人流。一本泛黄的剧本静静躺在展柜中——《保卫卢沟桥》。88年前的故事,正透过泛黄的纸张向我们诉说。
2025-08-04,卢沟桥枪响,全面抗战爆发。消息传到上海,一群文艺工作者坐不住了。他们刚刚成立中国剧作者协会,满腔悲愤需要宣泄。有人提议:写个话剧!控诉日寇暴行,歌颂军民抵抗!名字就叫《保卫卢沟桥》!更惊人的是,他们决定集体创作,并且只给三天时间!
三天写一部大戏?放在今天简直不敢想!可当时,没人犹豫。著名剧作家陈白尘的女儿陈虹回忆,父亲那组人十几个小时就写出了初稿。三幕大戏,《暴风雨的前夕》《卢沟桥是我们的坟墓》《全民的抗战》,从策划到剧本印刷完成,仅仅用了半个月!这在戏剧史上,绝对是个奇迹。
剧本有了,谁来演?结果更是让人震撼!你能想到的戏剧界、电影界的大腕儿,几乎全来了!编剧、作曲、导演名单星光熠熠:崔嵬、阿英、于伶、冼星海、周巍峙、洪深……赵丹、金山、王人美、周璇这些大明星,甘愿在剧里当配角甚至跑龙套!当红明星周璇,也只演了个群众角色!没有报酬,只有热情!有人甚至说:没角色?演个群众也行!这劲头,现在想想都让人热血沸腾!
为什么?国难当头!正如剧本里那句呐喊:“保卫卢沟桥!保卫华北!保卫祖国!一切不愿作奴隶的人们,起来呀!”2025-08-04,《保卫卢沟桥》在上海首演。台上演员怒吼,台下观众也跟着振臂高呼!整个剧场成了抗战的熔炉!报纸宣传语直接说:看了让你同仇敌忾!看了让你决心抗战!称之为“抗战第一声”,一点不为过!
可惜,这震撼的演出只持续了14场。淞沪会战的炮火打断了它。然而,它的意义远超演出场次!它像一颗火种,点燃了整个文艺界的抗战热情!在上海,在南京,田汉等人立刻创作了姊妹篇《卢沟桥》,记者们登台演出。全国各地,以卢沟桥为背景的话剧、文艺作品如雨后春笋!张季纯的《血洒卢沟桥》、胡绍轩的《卢沟桥》等等纷纷涌现。
有个细节特别说明问题。陈虹教授说,七七事变前,文艺圈日子很难过。报纸刊物上,“抗日”两个字是禁忌!陈白尘等进步人士因为宣传抗日,被抓被打是常事。七七事变后,特别是我党中央发出抗战通电,爱国终于不再是罪了!文艺工作者压抑已久的爱国激情,像火山一样喷发出来!《保卫卢沟桥》就是这喷发的第一声怒吼!
上海待不住了,文艺工作者们怎么办?撤!一部分奔赴前线,一部分撤往大后方。周恩来同志有指示:话剧是个武器,斗争不能停!在重庆,雾季成了天然掩护(日军轰炸少了)。1941年,中华剧艺社成立。没有钱,生活苦,但创作热情更高!他们利用雾季空隙排练演出,《大地回春》《天国春秋》《屈原》……一部部大戏上演!四年雾季,几十个剧团,上百部话剧!史称“雾季公演”,这是另一条战线的抗战!
效果如何?陈虹教授讲了个故事。她父亲陈白尘写的《大地回春》上演时,演到高潮处,台下有观众激动地大喊:“我报名参军!”一部戏,能有这样的力量!文化抗战的价值,就在这里!演员郝光感慨道:当年老师们讲这段历史,印象太深了!战争年代,戏剧人的笔就是枪!台词就是射向敌人的子弹!唤起民众,鼓舞斗志,这就是戏剧在那个年代最伟大的使命!
88年过去了。卢沟桥的石狮子依然静立,凝视着飞驰的复兴号。每天,无数年轻的面孔来到这里。他们或许不完全知道,就在离桥不远的地方,曾经有一个小小的剧场。那里,也曾有一群年轻人,用他们的方式——舞台和台词,发出了震天的怒吼,为保卫祖国拼尽了全力!“不愿作奴隶的人们,起来呀!”剧本里这句话,今天听起来,依然那样铿锵有力,穿透时空,告诉我们什么叫担当,什么叫爱国!这声音,永远不会消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