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历时几年的军衔评定工作即将接近尾声,在接近授衔仪式前,得知贺晋年仅被评为大校,贺龙、彭德怀两位老总相继为其积极争取,最终,伟人也得知了此事,在他的指示下,贺晋年的军衔由最初的大校定为了少将,军中看似低授的将领不少,为何贺晋年的军衔会引得两位老总先后为其争取呢?
了解军史的朋友都知道,贺晋年的资历并不浅,也有着卓著的贡献,他是陕北红军和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这一背景在红军体系内具有极高的历史地位。
红军时期,他与刘志丹等人长期在陕北地区坚持武装斗争,为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提供了重要的落脚点,功勋显著。
抗战时期,主要在陕甘宁边区负责河防、剿匪、保卫党中央安全以及大生产运动等工作,是保卫党中央核心区域的重要将领之一,也就在这一时期,成为了贺老总的得力助手之一。
解放战争中,他率部转战东北,是东北民主联军(后为第四野战军)的重要将领。他参与创建合江根据地,担任合江军区司令员期间,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领导了艰苦卓绝的剿匪斗争,彻底肃清了当地顽匪(如谢文东、李华堂等),稳定了战略大后方,为东北解放战争做出了突出贡献。后任纵队司令员、军长等职,率部参加了辽沈、平津、渡江等重大战役。
1955年授衔的主要依据除了上述的资历、贡献和“山头”代表性之外,还有一个重要依据,那就是1952年全军干部评级的结果,在这次评级中,贺晋年被评定为“副兵团级”。
按照当时授衔的普遍标准(并非绝对):
大将主要是军委委员级别(前八位)或个别资深、职务重要的正兵团级(王树声、许光达)。
上将以正兵团级为主,以及部分战功或贡献显著的副兵团级将领。
中将多以副兵团级、准兵团级为主。
少将则以正军级、副军级、准军级为主。
参照资历贡献,贺晋年的“副兵团级”理论上对应中将或上将,然而,由于首次授衔受历史渊源、各野战军/根据地平衡或者其他事件的影响,资深贡献大的贺晋年最初只被评为大校。
作为他的老上级,贺龙(时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和彭德怀(时任国防部长)两位军队元勋,非常清楚贺晋年在创建陕北根据地、保卫党中央、尤其是东北剿匪巩固后方等关键历史节点上的巨大贡献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认为仅授大校不足以体现其功绩和历史地位。
他们认为大校军衔对于贺晋年这样资历和贡献都突出的的将领来说不公平,有点“委屈”。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影响力,在授衔尚未最终确定前,为贺晋年争取一个更符合其资历的军衔。
陕北红军是红军的重要组成部分。贺晋年是陕北红军幸存高级将领中的代表性人物之一。贺龙(虽非陕北系,但理解其重要性)、彭德怀(曾指挥过陕北红军改编的部队)等希望通过对贺晋年军衔的争取,体现对陕北红军历史贡献的充分认可。
经过贺龙、彭德怀的积极争取,在伟人的指示下,最终,贺晋年在原定的大校军衔上被提升一级,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军队级别最高的开国少将,后来在职务安排上又给予了一定补偿,例如任命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副司令员(大军区副职级),以肯定他的历史贡献和卓越的能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