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4,俄罗斯联邦技术监管和计量局突然针对中国颁布了一纸禁令:即日起禁止进口和销售中国东风、福田、解放及重汽汕德卡四大品牌的多款卡车车型。
被点名的汕德卡ZZHS卡车两周前还以14.2%的份额稳坐俄罗斯市场销冠,如今突遭“安全缺陷”指控。讽刺的是,这款车型早已通过欧盟严苛认证,却在俄罗斯成了“安全隐患”。
而真实原因竟然是中国汽车厂商动了俄罗斯的蛋糕,难道关系再好也要留个心眼吗?
时间倒回三年前,俄乌冲突让西方车企集体撤离,中国品牌以闪电速度填补市场真空。
2022年初,中国车在俄市占率不足10%,年末已飙升至30%;2024年巅峰时期,俄罗斯每卖出10辆乘用车就有6辆挂着中国商标,本土拉达品牌被挤压到33.3%的份额。
莫斯科街头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奇瑞、长城4S店,见证了中国汽车的“第二故乡”神话。
转折发生在2025年夏季,俄罗斯突然祭出三重枷锁:
全面封锁平行进口通道;将报废税暴增至单台66.7万卢布(约7800美元),相当于一辆15万人民币中国车价格的三成;同步提高本土拉达汽车补贴。
政策组合拳立竿见影,依赖平行进口渠道的六成中国车瞬间失去价格优势。
其中,长城汽车的处境成为行业缩影,2025年其海外销售目标52万辆中,俄罗斯市场本应贡献近半,而2024年该市场为其创造22.98万辆销量。
但2025年上半年,长城海外销量仅完成19.8万辆,达成率38%。
哈弗品牌在俄销量同比下降21.5%,尽管市场份额奇迹般从12%逆势增至14%。
俄罗斯海关口中所谓的“技术审查”新规不过是掩耳盗铃的借口。
陕汽重卡因“防撞性能不足”被拒,多款中国电动车被控“噪音超标”,滞留海关动弹不得。某中国车企驻俄高管直言:“这些技术条款针对性明显,且申诉无门。”
更残酷的是,自7月起,所有进口车必须通过俄罗斯本土实验室检测,海上运输途中的中国卡车若未能在9月30日前通过认证,将面临强制销毁。
报废税则堪称“温水煮青蛙”。
2024年10月首次上调70%-85%,使20万元中国车的税费从6万跳涨到15万;2025年1月追加年增10%-20%条款。
8月1日新政更狠辣:除基础税率外,另征收车辆在俄售价与海外采购价差额的50%作为附加税。以采购价10万元、在俄售价20万元的中国皮卡为例,仅附加税就达5万元,综合成本激增30%。
卡车战场硝烟弥漫,被禁的四家中国品牌上半年在俄卖出7700辆卡车,俄监管部门却要求召回2.5万至3万辆已售车“消除隐患”。
同时禁止在欧亚联盟其他国家获认证的同品牌车型入俄,彻底封杀转口贸易路径。
讽刺的是,禁令出台前,中国卡车因俄本土品牌卡玛兹(KAMAZ)产能不足被争相抢购;禁令后,卡玛兹却抱怨中国车“淹没市场”,自己被迫实行四天工作制。
其实,俄罗斯此针对中国汽车厂商的政策转向,早有征兆。
2023年,俄工业部门多次预警“对中国汽车过度依赖存在风险”;2025年初普京视察伏尔加汽车厂时,将汽车产业定位为“重振国家工业实力的战略要地”。
俄罗斯国家原子能集团TVEL斥资37亿卢布建设的动力电池基地年底投产,为国产电动车“原子”(Atom)铺路。该车定位B/C级市场,国产化率已达61%,2025年下半年量产目标直指“重新定义俄罗斯出行”。
俄罗斯电动车战略构想分两步走:2021-2024年铺垫期,目标产量2.5万辆;2025-2030年爆发期,电动车需占汽车总产量10%,配套建设7.2万个充电站。
为扶持本土产业,俄政府计划从2024年起强制要求政府部门按比例采购国产电动车,并从2029年对车企设置电动车销售配额。
这也难怪,俄罗斯本土工业在汽车领域几乎只剩半口气,尤其是俄乌冲突后,西方技术断供的教训太惨痛,它比任何时候都渴望掌控自己的工业命脉。
今日中国车能替代欧洲车,明天会不会整个工业链都替代了俄罗斯的根基?
俄罗斯国家政策的核心诉求从没有变:你可以进来,但得带着生产线和技术来本土扎根,“过路财神”的门早关了。
长城汽车已做出示范。
面对俄罗斯市场变局,其将南美列为新增长极:巴西工厂2025年下半年投产,设计产能10万辆。2023年才进入巴西市场的长城,2024年销量即达2.92万辆,2025年上半年同比再增20%。
与此同时,泰国工厂重启右舵车生产,瞄准年销1500万辆的右舵市场。
更深层的转型在模式上。
中国车企开始从“整车出口”转向“生态出海”:长城在俄图拉工厂将本土化率提升至65%,换来报废税返还优待;奇瑞、吉利等加速推进本土组装计划。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点破关键:“在市场逐步稳定后,抱怨就会浮现。这提醒中国车企加快产品改进,真正融入当地。”
并且,中国汽车厂商也必须做出改良,与俄罗斯车相比,中国车的耐寒性成为软肋。
俄罗斯《AUTONEWS》测试报告指出:中国车金属部件寿命仅为欧洲车的1/3;SUV五年维护成本可能超过新车售价;出租车运营寿命仅15万公里(欧洲车25万-30万公里)。
俄检测机构结论一针见血:“未针对当地气候优化设计。”
西伯利亚零下数十度的严寒中,融雪盐腐蚀路面,中国车防锈工艺和电子系统稳定性遭遇严峻考验。
因此,无论能否继续在俄内销售,中国汽车厂商都必须做出改变了!
不少人习惯将中俄简单绑定为“唇亡齿寒”的盟友,但友谊口号喊得再响亮,国家利益的考卷上没半分虚情假意。
俄罗斯的反复不是背约,而是国家利益优先思想的外露,中国必须时刻具有风险意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