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打仗,有个不成文的说法:大战之后,甭管多累多热,都不能脱掉盔甲。
要知道,古代的盔甲多是由金属和皮革构成,不仅可以阻挡箭矢,一些厚重的盔甲甚至可以抵御刀剑的挥砍。
因此,一副半身盔甲,少说也要二三十斤重,重的甚至要三五十斤。而一副全身盔甲,重量甚至能有七八十斤乃至一百斤。
再加上武将们使用的兵器也有几十斤重。每次大战结束,武将们一个个大汗淋漓,是又累又热。但是即便如此,也很少有人敢褪去厚重的盔甲。
无他,因为这是会要性命的事情。当然,也有人不信这些,比如大明战神常遇春。结果他就是因为此事丢了性命,实在是憋屈。
一代名将的憋屈死法
作为朱元璋的左膀右臂,常遇春是出了名的胆子大。他天不怕地不怕,唯独对朱元璋服气,朱元璋指哪,他就打哪。
他刚投奔朱元璋不久,就在采石矶一战中大放异彩。
当时元朝的水军元帅蛮子海牙在江边层层布防,面对庞大的元军,朱元璋派出了常遇春。只见他驾着一艘扁舟在江上左突右冲,同时还要举盾挥剑抵挡元军的箭矢。最终成功抵达岸边。
他如入无人之地,在元军中杀了个七进七出,硬是将元军杀破了胆,一时之间竟无人敢上前。趁此机会,朱元璋急忙率领大部队渡江,
常遇春身先士卒,后面的士卒急忙跟进,朱元璋以极少的损失就取得了此战的胜利,而代价就是常遇春身上大大小小的十几处伤口。
此战之后,军中就有人以“常大胆”来称呼他。
而在朱元璋与陈友谅的决战之时,常遇春再次展现他大胆的一面。
当时朱元璋乘坐的船只意外搁浅了。陈友谅见状,便派大将张定边围攻朱元璋。
常遇春见状急了。他冒着漫天的箭矢冲了过来,一边用自己的船身掩护朱元璋,一边用自己的战船去撞击朱元璋的战船,将其重新撞进水中。
此外,他还在攻取元大都的战斗中,单枪匹马冲入敌阵,如入无人之地,元军就像韭菜一样,被他肆意收割。其麾下将士见状,士气大涨,也跟着冲了上去,元军立刻开始溃败。
历史上的猛将不少,但是像常遇春这样胆大妄为,悍不畏死的猛将,实在是少见。
可也正因为他胆子太大,结果就丢了性命。
开头不是提到那军中不成文的规矩嘛?但是他常遇春是什么人?他连死都不怕,怎么会管这些?
麾下武将没少劝他,他还笑话对方胆子太小,难成大事。
在一次大战结束后,由于当时酷暑难耐,于是他毫不犹豫地脱掉了盔甲、衣衫,用冷水猛冲身上降温。
结果他当晚就觉得身体不对劲了,过了两个时辰就归西了。速度之快,令人难以想象。
一代名将,竟然以这种方式去世,实在是太憋屈了。
“卸甲风”,武将的催命符
常遇春去世的消息传到朱元璋那里,他悲痛欲绝。常遇春不仅是他的左膀右臂,更是他的好兄弟。二人一同出生入死,患难与共,可谓是生死之交。
朱元璋当时得到的消息是常遇春“暴毙而亡”,对于这么含糊不清的说法,他自然不满意,于是吩咐左右:“查,给我狠狠地查,我的心腹爱将不能就这么不明不白地死了。”
很快,下面的人就将收集的消息汇总,汇报上来。原来,常遇春的死于在当时被称作“卸甲风”的病症。
这“卸甲风”就如同字面意思,“卸甲”就是脱掉盔甲。而“风”,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中风”。
身穿盔甲的将士们大战一场后,体温偏高,血管膨胀。这时候突然脱掉盔甲,一吹风,甚至像常遇春一样用冷水冲身上降温。会导致体温迅速下降,血管急速收缩。
这意味着什么,有心血管疾病的读者应该明白。其实这就和大夏天突然进空调房,对着冷风吹是一回事。
一次两次可能还没啥,次数多了,可就问题大了。古人总结出的经验,那可都是靠着血淋淋的教训得出来的,自然不是无稽之谈。
只不过有的人身体好一些,可能这样来得几十上百次才会中招,有的人身体差,可能几次就中招了。
常遇春显然是前者。可惜他仗着身体好,胆子又大,根本不信这些。结果等他后悔的时候为时已晚,短短数个时辰便一命呜呼了。
当然,我毕竟不是学医的,而且我们这账号也不是医学科普的。大家大概知道怎么意思就行了。如果真的对“卸甲风”感兴趣,可以自行去深入了解一下。
不知道有没有人想过,提起“卸甲风”,我们好像就知道常遇春这一个案例。难道就没有其他的武将也死于卸甲风吗?
有的,当然有的。
类似的事情其实时有发生
“卸甲风”古来有之,不然也不会在军中形成不成文的规矩。
而因为“卸甲风”而死的武将也不可能只有常遇春一人,只不过他的名气太大,死得又憋屈,所以才弄得尽人皆知。
也正是因为常遇春,才使得“卸甲风”第一次被世人所熟知。因此,史书中关于死于“卸甲风”的武将记载,基本都是在常遇春死了之后。
比如明初开国功臣,定远侯王弼。曾经大败张士诚,随沐英平定西番,随傅友德平定云南。又跟随蓝玉、冯胜大败元军。立下赫赫战功。
虽然明史里记载他是受到蓝玉案的牵连,被朱元璋赐死削其爵位。
但是在清朝史学家赵翼编著的《陔余丛考》里,“卸甲风”条目下,除了常遇春外,还有王弼的名字。
赵翼毕竟是清朝有名的史学家,他对历史的考据,自然比很多野史靠谱。那么为何他的记述和《明史》有这么大的出入呢?
其实想想就明白了,这《明史》乃是清廷命人编撰的,里面黑明朝皇帝的地方可不在少数。朱元璋这个开国皇帝更是被往死里黑。
所以将很多人的死都归咎于朱元璋,也没什么奇怪的了。但是现在看来,至少王弼的死与朱元璋无关,他是死于“卸甲风”。
再比如朱棣麾下的武进伯朱荣,他追随朱棣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加上又有从龙之功,备受朱棣器重。
而《明实录》中记载他在酷暑时节进行了一场大战,战后脱下盔甲,又大口大口喝冷水。结果很快就一命呜呼了。
这和常遇春的死法简直一模一样。
而根据明朝经学大家王世贞在《弇山堂别集》中的记载,朱棣的心腹大将张武。也是死于“卸甲风”。
发现没有,怎么这些人全是明朝的?主要是明朝之前的史书,死因往往不是病逝就是暴毙,也就明朝因为常遇春的原因,才会写得详细一些。
又因为常遇春的原因,人们对于“卸甲风”开始关注起来,所以记载才多了起来。
至于清朝,清初虽然大战多,但是因为后金文化不发达,记载很混乱。等清廷坐稳了江山,又普及了汉化,能好好记载历史的时候,已经没啥大战了。等到晚清时期,谁还穿铠甲?那玩意已经被淘汰了。自然就没有关于“卸甲风”的记载了。
常遇春以及上面这些武将的例子,再次提醒了我们一件事“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他们但凡有点敬畏之心,听从老前辈们的经验之谈,也就不会落得如此下场了。有时候,人还是要心怀敬畏之心的。
参考资料:
《明史》
《明实录》
《陔余丛考》
《弇山堂别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