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特朗普嘴上说要来华谈合作,扩大芯片出口缓解贸易逆差,可政府部门却在上演"大逃亡"。
短短几个月,美国商务部从政策松绑到审批瘫痪,英伟达H20芯片卡在流程里动弹不得,处理时间创下30年新纪录。
美方到底想赚钱还是想坑人?中方为何突然主动出击?
作者-F
1300人一夜消失,美国政府到底发生了什么
2025年刚开年没几天,华盛顿就闹翻天了。1300多名美国对华强硬派官员收到解雇通知,这些曾经主导南海、台海政策的"中国问题专家",一夜之间被清理出局。
有人刚刚完成南海问题汇报就被系统注销账号,有人在海外出差中途接到裁员通知,更离谱的是,有人愤怒地聚集在白宫外,举着扩音器痛斥特朗普政府"过河拆桥"、"无情无义"。
这场"大清洗"的规模让人咂舌。根据美国联邦人事管理办公室的最新统计,截至今年8月,148000名联邦员工离职,其中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的人员流失率竟然达到了32%。
这什么概念?就好比一个100人的公司,一下子走了32个人,而且走的都是核心业务骨干。商务部发言人还在那里硬着头皮解释,说他们的工业和安全部"不再不经审查就批准许可证",得仔细审。
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哪里是什么"仔细审查"?分明就是没人可用了!英伟达的H20芯片申请就这样卡在了流程里,进退两难。
这批原本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做的芯片,符合美国出口限制,性能比H100低,但适合AI训练,本来是个不错的"平替产品"。
结果现在好了,许可证申请还没拿到批准,平均处理时间拉长到几个月,创下了30年来最糟纪录。英伟达高管都急得跳脚,警告客户H20供应有限,虽然从台积电订了30万片,但发货日期完全不确定。
分析师预测,这种拖延让英伟达在中国市场份额从2024年的66%掉到了2025年的54%,华为昇腾这些本土芯片开始抢地盘了。
表面人手不够,实则等待时机:美方的危险游戏
但要说这纯粹是管理混乱,那就太天真了。吊诡的地方在于,美国高层前不久才放话,想松绑对华芯片出口,鼓励自家企业在中国市场放手去干,好平衡那巨大的贸易逆差。
按常理说,风向都变了,审批部门的压力应该小才对。别忘了,即便过去管制最严的时候,许可证的拒批率也才2%左右。现在政策都松了,审批反而瘫痪了,这道理怎么也说不通。
唯一的解释,恐怕就是那套"人手不足"的说辞,不过是一块精心挑拣的遮羞布罢了。真正的目标,是在等一份法案彻底生效——《芯片安全法案》。
这法案是美国国会里那些对华强硬派力推的,核心条款就一个:未来所有卖给中国的芯片,必须内置追踪和定位功能。
说白了,就是给芯片提前装个"后门"。将来这些芯片进入中国市场,每一秒都可能威胁到信息安全。这步棋,在美国的战略家看来,既是险招,更是一箭三雕的盘算。
只要法案一过,美国政府就能"依法"要求英伟达之类的公司,在芯片里植入这"后门",然后再大开绿灯,放行出口。这样一来,钱照样能从中国市场大把大把地赚。
同时,通过技术手段,悄悄埋下安全隐患的种子。更绝的是,还能用这些高性能的美国芯片,去冲击、挤压中国本土芯片产业的发展空间。
瞧这算盘,既要利润,又要战略优势,还要把你牢牢压制住。这份野心,可谓暴露无遗。
中方一个约谈,直接戳穿了美国的小心思
面对美国这种"拖字诀",中方的应对既快且准。7月31日,中国网信办召见英伟达代表,这一招真是釜底抽薪!他们没在审批流程上和你磨嘴皮子,而是直接捅到了问题的核心。
中国方面引用了美国自家AI专家的报告,公开质疑H20芯片的安全性,并且直接要求英伟达提供详细的技术文件。把话说清楚:你们这产品,到底有没有《芯片安全法案》里提到的那种"后门"?
这一招,把美方那点心照不宣的盘算,干脆利落地摆在了桌面上。逼着对方不得不从"程序问题"的遮掩里抽身,正面回答最根本的产品安全与信任问题。
你不是用"行政瘫痪"拖延时间吗?好啊,我不跟你谈流程快慢,我就问你,这芯片到底安不安全?皮球,一下就被精准地踢回了美国人脚下。
英伟达的反应也挺有意思。被约谈之后不久,就火速回应称"网络安全对我们至关重要","英伟达的芯片不存在'后门'",解释了一大堆东西。
但解释得越多,越显得心虚。按照中国古话说,"此地无银三百两"。更要命的是,时间可不站在美国这边。芯片技术发展得多快?几乎按月迭代。
英伟达仓库里那批"特供版"H20芯片,每多压一天,价值就贬值一分。全世界范围内,哪还有别的市场,愿意大规模吃进这种性能受限、还可能暗藏风险的芯片?
答案几乎只有中国。与此同时,中国的国产芯片正在一路狂奔,奋力追赶。
根据统计数据,中国芯片自给率已经从2019年的15%提升至2024年的35%,这个速度让全世界都刮目相看。
一旦我们的芯片在性能上超越H20,那英伟达手上这堆被"卡"住的库存,瞬间就会从香饽饽变成一堆电子垃圾。
技术霸权时代终结,谁将成为新的游戏规则制定者
眼看着高层互访在即,这芯片僵局的地缘政治味儿,是越来越浓了。在某些人眼里,这批被死死卡住的芯片,俨然成了美国人在谈判桌上的一张"关键王牌"。
他们设想的剧本,可能是这样:用"暂停"《芯片安全法案》作为筹码,换中国在能源采购或其他领域做出让步。
但问题是,就算美国真的退一步,暂时搁置了法案,那信任的裂痕就能弥合吗?在国家安全这个根本问题上,信任一旦碎了,想重建,可就难于登天了。
芯片产业链何其复杂?从最前端的设计软件,到最末端的硬件制作,每个环节都可能被悄悄植入我们根本察觉不到的恶意代码。
这种渗透到骨子里的不安全感,区区一纸承诺或者一项法案的暂时束之高阁,就能一笔勾销吗?当战略互信的基础已经动摇,任何技术合作,都会变得如履薄冰。
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专家已经明确表态,认为"技术脱钩正在加速且不可逆"。与此同时,全球科技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欧盟启动了"芯片法案2.0",强调技术主权和供应链安全。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家纷纷推出芯片产业自主发展计划。
全球芯片产业格局正在从"美国主导"向"多极化"转变,这已经是不可逆的趋势。摩根士丹利的报告预测得很直白:持续的技术限制将使美国半导体企业损失3000亿美元市场。
这个数字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血淋淋的现实。美国人如今煞费苦心地制造程序障碍,妄图拖延时间,为芯片里预埋"后门"铺路。
最终消耗掉的,不仅是中国这个宝贵的市场窗口,更是中美之间仅剩的那点技术互信。这种伤,不是一次走访、几句承诺就能修复的。
他们精心策划的芯片"王牌",到头来,炸伤的恐怕恰恰是美国自己,那引以为傲的"技术信誉"。正如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的报告所指出的,"信任赤字"已成为中美关系最大障碍。
技术霸权的时代正在终结,合作共赢才是人间正道。
结语
这场看似混乱的"审批瘫痪",实际暴露了霸权思维的系统性bug。想要既当又立,最终只能搬石砸脚。
技术发展的潮流浩浩荡荡,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抱团取暖才是王道。中方的主动出击,预示着全球科技生态将迎来洗牌。
面对这种变局,你觉得各国应该选择零和博弈还是合作共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