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一边高调宣布对华芯片"解禁",一边却让审批部门陷入瘫痪。说是要扩大对华出口减少贸易逆差,实际上连一颗H20芯片都批不出来。
更荒诞的是,就在美方玩弄拖延战术时,中国网信办主动出击,直接约谈英伟达,一针见血地指出芯片安全隐患。这场博弈中,到底谁在下大棋?
美国的如意算盘能否得逞?中国的釜底抽薪又将产生什么影响?
作者-F
148000人集体消失,这是减员还是演戏
短短5个月,148000名联邦员工人间蒸发,商务部核心审批团队从245人骤减至156人。这数字看得人心惊。负责中国业务的专家组更惨,18个人直接砍到11个。
你说这是巧合?就在《芯片安全法案》即将表决的档口,这些对华强硬派突然集体消失,时机未免太巧了。有人刚完成南海问题汇报就被系统注销账号,有人在海外出差中途接到裁员通知。
更有人愤怒地聚集在白宫外,举着扩音器痛斥特朗普政府"过河拆桥"。
说什么"减员增效",其实就是想给芯片装上"电子脚镣"拖时间。上面喊着要出口,下面却在玩消失,这仗怎么打?
英伟达那批H20芯片就这么卡在半路上,进也不是退也不是。30年来最长的审批周期,创了历史纪录。过去管制最严时,许可证通过率都有98%。
现在政策都松了,审批反而瘫痪了,这道理怎么也说不通。仔细琢磨就会发现,这根本不是什么行政混乱,而是精心设计的拖延战术。
特朗普的算盘很精:先找借口拖着,等国会通过法案,英伟达植入后门,然后再卖给中国。既要赚中国的钱,又要给中国埋雷,还要挤占中国芯片企业的发展空间。
这一鱼三吃的算盘,未免也太狂妄自大了。但问题是,中国显然不会坐以待毙。
网信办一出手,英伟达秒变乖宝宝
就在美方自以为计谋得逞时,中国网信办突然发难,直接约谈英伟达。这一招,真叫釜底抽薪。不跟你纠缠什么审批流程,直接问核心问题。
你们这芯片,到底安不安全?有没有后门?这些担忧基于美国AI专家报告,称芯片可能内置跟踪功能。英伟达火速回应,连说"没有后门",态度比学生见老师还乖。
这反应速度,说明心里有鬼啊。"网络安全对我们至关重要",解释了一大堆东西。斯坦福的专家都承认,特朗普这种"既想合作又想遏制"的矛盾做法,确实让人看不懂。
胡佛研究所的拉里·戴蒙德直言,美国科技政策缺乏一致性,政策执行困难。中国人民大学的金灿荣教授更是一针见血:美国芯片政策的"制度性混乱"正在削弱其技术霸权。
说到底,这就是信任的问题。你想给我的芯片装监控,还指望我掏钱买?天底下哪有这样的买卖?关键业务系统中的芯片若被远程关闭,后果不堪设想。
金融机构的交易系统、交通枢纽的调度系统,都可能陷入混乱。荷兰阿斯麦公司还曾表示,他们有能力"远程废掉台积电所有设备的功能"。
这说明西方在留暗箱操作这件事上,一直很有经验。
中国这一手,不光破了美方的局,更重要的是改变了整个游戏规则。
66%跌到54%,英伟达在中国正在失宠
英伟达在中国AI芯片市场的份额,从去年的66%跌到今年的54%。别小看这12个百分点,背后是数百亿美元的市场。英伟达高管警告客户,H20供应有限。
虽然从台积电订了30万片,但发货日期不确定。这种不确定性,正在让客户失去耐心。放眼全球,科技圈正在上演一出"分家析产"的大戏。各自另起炉灶,原本的大家庭开始分家析产。
欧盟搞自己的《芯片法案》,采用"开放合作"模式,允许成员国企业与中国在非敏感领域合作。荷兰的ASML继续卖设备给中国,德国英飞凌的市场份额不降反升,达到23%。
人家欧洲人看得明白:生意还是要做的。日韩也在另辟蹊径,韩国SK海力士、日本索尼开始与中国企业建立新的合作模式。
更关键的是,华为昇腾这些本土芯片开始发力了。技术这东西,越是封锁越是要突破,这是规律。中国芯片进口依赖度从2023年的78%降至2025年的65%,自主化进程明显加快。
美国的技术制裁,反倒成了中国科技自立的催化剂。历史总是充满讽刺。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2024年中国从美国进口集成电路1247亿美元,同比下降18.3%。
而从韩国、日本、荷兰进口分别增长12.5%、8.7%、15.2%。美国在中国芯片进口中的份额从2022年的17.8%降至2025年的12.1%,五年来首次跌出前三。
这种市场地位的下降,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政策混乱的必然结果。芯片技术发展可是按月来计算的,英伟达库存的这批特供版芯片,如果不能及时卖出去。
很快就会大幅贬值,甚至变成一堆废品。毕竟,全球只有中国会买H20。
而中国又有自己的平替产品,一旦国产芯片性能超过H20,英伟达可就要蒙受一大笔损失了。
信任这东西,碎了就再也拼不回来了
做生意最怕什么?不是没钱,而是没信任。信任这东西,建立很难,毁掉很容易。一旦失去,可就不会再回来了。
芯片产业链这么复杂,从设计到制造,每个环节都可能藏猫腻。你说没后门,我敢信吗?从软件到硬件,谁能保证其中没有暗藏恶意漏洞?
麦肯锡算过一笔账,如果中美科技真的"脱钩",到2030年全球要损失1.2万亿美元。这个代价,谁来承担?美国企业损失占比35%,中国企业损失占比28%。
但中国本土替代能力增长可抵消60%损失,美国企业则面临不可逆的市场失去。美国想通过芯片"卡脖子",结果把自己也卡住了。中国加快自主研发,全球供应链开始重新洗牌。
技术本该让世界更美好,现在却成了地缘政治的工具。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未来吗?想赚钱又想控制,想合作又要遏制。这种矛盾心态,注定了政策的混乱和执行的困境。
特朗普向中国出口芯片,以减少贸易逆差的计划,也会彻底泡汤。但遗憾的是,特朗普似乎并不这么认为。在即将访华的关口,他仍然把芯片视为一张重要"王牌"。
打算在关键时候打出,比如用叫停《芯片安全法案》,换取中方不再购买俄油。可问题是,即便美方叫停了法案,中方会相信吗?在国家安全这个根本问题上,信任一旦碎了,想重建,难于登天。
当战略互信的基础已经动摇,任何技术合作,都会变得如履薄冰。美国人如今煞费苦心地制造程序障碍,妄图拖延时间,为芯片里预埋"后门"铺路。
最终消耗掉的,不仅是中国这个宝贵的市场窗口,更是中美之间仅剩的那点技术互信。
这种伤,不是一次走访、几句承诺就能修复的。他们精心策划的芯片"王牌",到头来,炸伤的恐怕恰恰是美国自己。
结语
从表面看,这是一场芯片之争,实际上是两种发展理念的碰撞。一边是试图维护技术霸权的单边思维,一边是追求合作共赢的开放态度。
历史的车轮总是向前的。当人为的藩篱阻挡不了技术的进步,当短视的政策换来长期的代价,智慧的选择其实很明显。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也许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的"脱钩",而是更深的理解。你觉得呢?
信息来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