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朋友们,这两天有个新闻让我挺有感触的。
江西三个学霸,高考分数够得上清北分数线,结果人家偏偏不报清华北大,选了复旦、交大、浙大的王牌专业。本来这是再正常不过的选择了吧,没想到班主任老师直接在群里发飙了,还威胁要解散微信群。
这事儿一出来,全网都炸了锅。
说实话,我在教育行业这么多年,见过太多这样的“拉锯战”了。孩子想要的,老师推荐的,家长期待的,往往都不是一回事儿。
那我们今天就好好聊聊这个话题,看看背后到底藏着什么门道。
01
先说说这三个孩子吧,真的挺有主见的。
能考到清北分数线的孩子,智商肯定没问题,情商看起来也不错。人家提前做了功课,知道自己的分数上清北只能选冷门专业,而热门的计算机、金融这些,根本轮不到他们。
这时候怎么选择,其实很考验一个人的眼光。
是要那块金字招牌,还是要一个好前程?
换作是我,我也会选后者。毕竟大学四年学什么专业,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毕业后能干什么工作。你说一个北大的冷门专业毕业生,和一个浙大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谁更容易找到高薪工作?
答案其实挺明显的。
可老师为什么这么急眼呢?
02
张雪峰这次说话真是一针见血。
他直接点出了问题的核心:很多高中给老师发奖金的标准,就是看考上了几个清北学生。学生不报清北,老师的奖金就飞了,面子也没了。
这就像是把孩子当成了老师刷成绩的工具人。
我见过太多这样的情况了,学校为了招生宣传,恨不得把每个够分数线的孩子都往清北塞。什么“我校今年又有X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这样的横幅满天飞。
可谁真正关心过孩子们的想法呢?
不对,应该说是谁真正关心过孩子们的未来发展呢?
那位班主任在群里说什么“学校全力以赴给你们提供条件,节假日老师们没有一个敢休息的”,听起来挺感人,但说白了还是在道德绑架。
03
张雪峰建议改变奖金制度,我觉得说到点子上了。
与其奖励考上清北的数量,不如奖励学生的分数和位次提升。这样老师们就会真正关注每个孩子的进步,而不是只盯着那几个尖子生往名校送。
就像我之前跟一位家长聊天时说的,教育不是生产线,不能用统一的模具去塑造每个孩子。有的孩子适合学理工科,有的适合学文科,有的天生就是做生意的料。
强行把所有人都往一条路上赶,这不是教育,这是摧残。
说到这儿,我想起一个学生的故事。
04
那孩子当年分数也够得上985,但他偏偏选了一个普通大学的动画专业。所有人都说他疯了,包括他的班主任。
结果呢?
人家大学期间就开始接外包项目,毕业后直接进了游戏公司,现在年薪都快五十万了。而那些当年嘲笑他的同学,很多还在为找工作发愁。
这说明什么?说明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当然,我不是说清华北大不好,这两所学校确实是中国最顶尖的大学。但问题是,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走这条路,也不是只有这一条路才能通往成功。
就像那三个江西的孩子,人家选择了更适合自己的道路,这有什么错?
05
这件事让我想到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
我们的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制造一批标准化的产品,还是为了培养独立思考的人才?
很多时候,我们嘴上说着“因材施教”,实际上做的却是“因分施教”。分数高的就往名校送,分数低的就随便找个学校凑合。这样的教育方式,真的对孩子好吗?
我觉得那三个孩子的选择,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人生课。
他们告诉我们:人生的价值不是用学校的名气来衡量的,而是用自己的选择和努力来定义的。
话说回来,我特别佩服这三个孩子的勇气。面对老师的压力,学校的期待,甚至可能是全社会的质疑,他们依然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份定力,比任何一张名校文凭都更珍贵。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给孩子选择的权利,而不是替他们做选择。我们能做的,就是在他们迷茫的时候给出建议,在他们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然后放手让他们去闯自己的路。
毕竟,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等着去书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